2018年第4期,总274期,月刊

先秦儒家孝道观之流变——从“仁孝”到“礼孝”
丁成际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暨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先秦时期的儒家孝道观为中国孝文化奠定了基础。孔子在批判性继承西周孝道观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孝养、孝敬、孝顺、孝容、孝思、孝继、孝丧与孝祭等各个方面,把行孝由权贵者的行为转变为普通大众的自觉行为。孔门后学分别从内在性与外在性两个方面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孝道的内在性更多地指向理想的道德伦理关系,外在性更多地带有现实性的政治诉求。曾子、《六德》、子思、孟子则从内在性方面论述儒家的孝道观。曾子把孝道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六德》以 “为父绝君”“门内门外”思想来处理孝道难题,子思、孟子则从人性论方面对孝道进行了论说。这些孝道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维护儒家的“亲亲为大”之孝道根本,用以解决知孝、行孝的内在根据。荀子则从外在性方面论述了孝道思想,“富国安民”是荀子的社会理想,“兴孝悌”则是实现社会理想的手段。荀子“孝悌”思想从属于“礼治”的目标,“亲亲之情”服从于“尊尊之位”,至此,先秦儒家孝道观实现了从“仁孝”到“礼孝”之转变。
关键词:先秦;儒家;孝道观;孝德;亲亲之情;尊尊之别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ZX064);教育部示范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重点项目(17JDSZK001)。
作者简介:丁成际,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教授, 东南大学道德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与伦理学,。
版权所有: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 © 1978-2024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邮政编码:130033 电话:0431-84612431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吉ICP备050008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