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1期,总247期,月刊

大同云冈北魏中期洞窟人物雕刻模式的形成与传播——以右肩半披式袈裟和通肩式袈裟佛像为中心
黄文智
(天津美术学院 雕塑系,天津 300141)
摘要:云冈石窟的开凿,标志着汉文化地区规模化、群体化佛教造像登上舞台,在中国雕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文章以云冈石窟北魏中期洞窟着右肩半披式袈裟和通肩式袈裟佛像为主要考察对象,采用考古类型学与美术史样式论结合的方法分析,认为主流的、注重形体结构刻画的人物造型,存在云冈第20窟主尊凸棱附线刻和第19窟主尊扁平阶梯状附线刻两种代表性雕刻技法,后者发展为基本形式。洞窟人物坐像大体合乎人体正常比例关系,而巨大立像受所在洞窟环境制约,头部比例明显偏大。大型造像量感丰富,衣装贴体,四肢与躯体空间关系清晰,小型造像则有所弱化。云冈人物雕刻模式在形成之中及其后一段时间,传播到北魏领土的大部分地方,继而出现如实模仿云冈石窟的中央样式以及突出个性的地方样式两种风格造像。
关键词:云冈石窟;北魏中期;人物雕刻模式;佛教造像;通肩式袈裟;半披式袈裟

作者简介:黄文智,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石刻佛像造型。
版权所有: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 © 1978-2024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邮政编码:130033 电话:0431-84612431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吉ICP备050008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