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7期,总253期,月刊

“趋贫习惯”:20世纪40—60年代苏联生活水平衡量问题
叶莲娜·祖布科娃
(俄罗斯科学院 俄罗斯历史研究所,俄罗斯 莫斯科 117036)
摘要:贫困作为一个相对范畴,与社会和历史背景相适应,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及不同历史阶段有自己的特点。对贫困的衡量方法包括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和主观贫困。从绝对贫困看,苏联居民的生活在20世纪40—60年代都处于相当低的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苏联当时所处的外部环境决定的,国家将所有精力都集中在加速现代化进程以对抗外部威胁上,忽视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而从主观认知来看,由于苏联的意识形态宣传和动员计划的推行,苏联民众在“暂时困难”、“敌对环境”观念支撑下和对最高政权充分信任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对贫困的习惯使得民众认为生活水平低是理所应当的。这种双重性是苏联民众意识的矛盾之一。但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一情况发生改变,对苏维埃政权、苏联意识形态和苏联社会形成了挑战。
关键词:苏联;绝对贫困;相对贫困;主观贫困;生活水平

作者简介:叶莲娜·祖布科娃,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历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研究方向:俄国社会史。
版权所有: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 © 1978-2024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邮政编码:130033 电话:0431-84612431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吉ICP备05000827号-4